Page 31 - LH_Research_Report_2020_Eng
P. 31

房屋短缺並非香港獨有的問題,紐約、倫敦及三藩市等城市亦同樣面臨房屋危機。一篇由Edward  L. Glaeser、
                 Joseph Gyourko和Raven Saks撰寫,題為〈樓價為何會上升?〉( ‘Why have housing prices gone up?’)的
                 學術論文,或能為思考樓價上漲現象提出新的觀點。

                 該論文研究了美國1950至2000年的房屋市場,觀察到自1970年代以來,美國的樓價增幅遠快於建築工程價
                 格的增幅,但發展商並沒有建造更多房屋來回應上漲的樓價。這是由於一系列的規管要求,如土地用途管制
                 和分區規劃程序,窒礙了新供應的來源。發展商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、金錢和人力資源來滿足有關要求,這
                 變相要支付額外費用,才能換取在某地皮上建屋的權利,而過程中產生的成本令樓價遞增。換言之,當市民
                 以高價置業,整個社會就有如被徵收「規管稅」一樣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房屋市場是否存在「規管稅」尚待討論,但「規管稅」卻能以不同形式出現。舉例來說,冗長的
                    規劃及土地管理程序是一項時間成本;而房屋發展密度因分區規劃限制而無法增高以容納更多住戶
                    亦可被視為一項隱性成本。


                 在現有的規管要求下,我們希望讀者思考,由此產生的代價,最終是由誰去承擔?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
   26   27   28   29   30   31   32   33   34   35   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