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1 - Healthcare Manpower Report 2021_Chin_FULL_20210624
P. 41

香港必須重新審視吸納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政策


 圖 XVI. 指定經濟體非本地培訓醫生佔整體醫生比率(2020年*)圖 XVII. 透過當地執業資格試加入的非本地培訓  根據2020年的數字,經正式註冊(即通過執業資格試)路徑加入本港醫療體系的非本地培訓醫生,佔本港整體醫生
 [1]
    醫生,於總醫生人手中的佔比(2020年)  人數約7.5%(Secretariat  of  the  Medical  Council  of  Hong  Kong,  2021;  Food  and  Health  Bureau,  2021)。以美國為比較,
 50%
 30%              考取美國醫師執照考試(USMLE)進入當地醫療體系的非本地培訓醫生,佔當地醫生約25%(ECFMG, 2019; OECD, 2021)。
 25%
                  同 樣 地,在 20 20 年,經 免 試 的 有限 度 註 冊 路 徑 加 入本 港 醫 療 體 系的非 本 地 培 訓 醫生,佔 本 港 整 體 醫生 人 數 約
 20%
                  0.8%(Food  and  Health  Bureau,  2021)。放眼海外,新加坡沒有要求非本地培訓醫生通過當地的執業試,此等醫生佔該國
 40%  15%
 25.0%            2019年醫生人手的40.6%(SMC, 2019a)。
 10%
 5%               為確保醫生人手充足,本港採取了不同策略,當中吸納非本地培訓醫生一直扮演的角色較輕。當局已為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加
 7.5%
 0%               入香港醫療體系的路徑及微調相關政策,然而,這些政策似乎不足以達成預期目標,緩解醫生短缺問題,特別是人手日益緊張
 30%
 香港  美國*          的公營系統。眾所周知,公營醫院醫生工作環境惡劣,不但工作量沉重、工時長,而且與病人交流時間少。然而,除非能大幅增
                  加醫生人手,公營醫院工作條件實難以改善,也就不能打破惡性循環。
 圖 XVIII. 沒參加當地執業資格試而加入的非本地
    培訓醫生,於總醫生人手中的佔比  為了紓緩現時醫生過高的工作量,同時確保病人享有適時、高質素的醫療服務,香港亟需大幅增加醫生人手。雖然解決人手荒
 20%  40.6%
    (  2020年)     的策略包括增加基層醫療人手和善用專職醫療人員,及改變醫療人手的組成和分布,但是落實此等改變、待其發揮作用絕非一
 45%  0.2%
 32.5%  1.1%      朝一夕之事。為了在短期內增加醫生人手供應,香港需要加倍善用非本地培訓醫生人手。
 30.3%  40%
 35%
 25.0%  30%  12.6%  近期,政府提出新的立法路徑來招攬非本地培訓醫生。雖然方向正確,但是當局必須探討如何以更有效的措施來確保本港能
 10%
 25%              充份善用非本地培訓醫生人手。當務之急,是提升在香港醫療體系工作的吸引力、著手徹底改變體系,讓體系準備迎接實質變
 20%
 12.5%  15%  26.7%  革。
 8.3%  10%
 5%  0.8%
 0%  0%
 香港  新加坡  澳洲  德國  英國  美國  香港  新加坡*

 暫時註冊  臨時註冊  有條件註冊  正式註冊  有限度註冊
 註:*新加坡(2021)、澳洲(2018)、德國(2018)、英國(2019)、美國(2016)
 [1]  國際醫學畢業生必須通過USMLE以在美國執業,在香港執業則需通過香港醫學委員會執業考試以獲得正式註冊。
 資料來源:Food and Health Bureau, 2021; Secretariat of the Medical Council of Hong Kong, 2021; ECFMG, 2019; OECD, 2021; MCHK, 2021; SMC, 2019a




 3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
   36   37   38   39   40   41   42   43   44   45   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