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4 - CHINESE_Housing
P. 24

圖6. 新加坡及香港1965年至2014年的實質人均生產總值(包括不同情境下的香港實質人均生產總值),指數(1965=100)












 6.公共房屋政策與社會公義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: 世界銀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究其原因,新加坡的公營房屋「組屋」可自由買賣,交投活躍,故此毋須
              承擔香港無論是租住公屋還是居屋的「無謂社會福利損失」。45 年算下來,這筆賬
              十分驚人。單單這一點就足以解釋兩地 GDP 實質人均增長率大部分的差異。同一
              圖內亦附有香港在兩種可能性下實質人均 GDP 增長率的推算,分別假設年增長率
              額外提高 0.5% 及 1%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論是第一種或第二種情景,也可能低估了不讓公營房屋自由租賣對社會
              的損失,因為這只考慮到不讓住戶享有地價升值的靜態損失,而事實上還有大量動
              態損失需要計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為了更好說明我們房屋政策帶來的潛在經濟損失規模,我們估計政府補貼
              住房私有化及放寬轉售限制,可帶來的新增房屋資本估計可達 3.336 萬億元,相當
              於 2013 年本地生產總值 156.9% (見表 11) 。 其中,公屋每個單位的房屋資本
              平均增值 336 萬元,租置單位每個增加 196 萬元,居屋單位每個增加 205 萬元。

              表 11. 私有化及去規管化的公營房屋資本的估值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: Wong (2014) 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
   19   20   21   22   23   24   25   26   27   28   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