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7 - Healthcare Manpower Report 2021_Chin_FULL_20210624
P. 57
新加坡利用「附表二」達致人手目標
圖1.4 如前文背景部分提及,新加坡在系統層面上推行變革,通過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大改善了醫生短缺問題,其獨特經驗可
供借鑒。具體而言,該國在1997年制定的《醫生註冊法令》(Medical Registration Act)便包含了「附表二」條文,能發揮
修改「附表二」, 「附表二」認可院校 •「附表二」認可院校 新加坡衛生部發布 • 醫生供應配合需求
以回應國民對醫生 增至71間,涵蓋7個 增至160間 「2020醫療衛生藍圖」, • 醫藥理事會縮減 如同控制鈕的功能,通過調節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引入人數以配合醫生人手目標。現時,新加坡善用「附表二」政策增加醫
短缺的關注 國家/地區 • 2003至2009期間, 設定醫療可及性目標 「附表二」 生人手。因應國民關注醫生人手供應過剩,該國於2001年首次修訂「附表二」,將當中規定的院校由29間縮減至2002年
六次修改以增加認可
院校 的24間(Legislative Council, 2019)。然而,隨着移民人數上升及新加坡人口增加,2002年底起,開始有聲音呼籲政府再
次擴大「附表二」清單(SMC, 2003),促成當局將獲認可院校的數目大大提升至橫跨七個經濟體的71間院校(Singapore
2001 2003 2009 2012 2019 Government, 2003)。經過2003至2009年間的六次修訂,獲認可醫學院持續增加,截至2009年達160間(SMC, 2021b)。
雖然新加坡每年鼓勵為數不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補充人手,但與此同時,政府一直着力加強培訓本地醫生。為增加本地醫生的
數量,新加坡成立了第二及第三所醫學院—即2005年成立的杜克—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(Duke-NUS Medical School)及
1997 2002 2005 2010 2013
其後於2013年成立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(NTU Lee Kong Chian School of Medicine)。2018年,新加坡國
內三所醫學院取錄了共約500名本地醫學生,比2010年約300人的醫科生收生數字大幅提升(Singapore Parliment, 2018)。
• 設立《醫生註冊法令》 醫生短缺階段, 創立新加坡第2間 推出職前津貼,鼓勵 創立新加坡第3間
•「附表二」設有29間 「附表二」只餘24間 本地醫學院 新加坡學生在海外 本地醫學院 2012年出版的《2020醫療衞生藍圖》(Healthcare 2020 Masterplan)提出上述多項措施,並以 2012-15年本地收生數字增
海外認可院校 海外認可院校 醫學院畢業後回國執業
加29%為初始目標。按照該計劃,新加坡的本地醫生收生數字將在2012至2015年間增加 29%(Ministry of Health, 2012)。
因應到2023年本地院校預計能培訓足夠醫生滿足當地醫療需求,新加坡衞生部及新加坡醫藥理事會在2019年決定再次
資料來源:Legislative Council, 2019; SMC, 2003, 2021; Singapore Parliament, 2018; Ministry of Health, 2012, 2019
縮減「附表二」清單,並定於2020年生效(Ministry of Health, 2019)。
54 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