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83 - CHINESE_FullText
P. 83
千禧前後與 2010 年代提出的發展計劃不謀而合,原因不難想像:近 20 年
前制訂而在 2000 年代擱置的計劃,經過些微調整後被再次提出。
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的計劃早於 20 年前經已制訂,假如政府預留充
足的規劃和發展時間,有關計劃可能無須擱置到 2014 年才被重啟及修改。過往經
驗似乎表明,一旦樓市復甦,政府便應立即為發展計劃作好準備。若能如此,前述
的大型房屋項目可能已經竣工。
4.2 個案研究:濱海灣
新加坡中心區濱海灣的發展反映出該國政府的土地供應策略,或可印證土
地儲備的重要性。濱海灣是新加坡中央商業區的延伸,設施齊全,滿足各項商務、
商業、金融、娛樂和運動需要。
濱海灣的發展節奏明快,而且經精心規劃。填海工程於 1969 年動工,
1992 年完成,佔地 360 公頃,可比香港天水圍新市鎮的面積(430 公頃)。事實
上,新加坡市區重建局於 1983 年公佈發展區的總體規劃,並於 1988 年提出計劃草
案予公眾檢閱,可見填海工程遠早於有關程序便已展開。濱海灣發展的時序表明,
新加坡政府的土地供應策略相當有系統和持續性。此外,雖然填海工程於 1992 年
完成,但濱海灣金融區的實際施工時間則在 2000 年代中期才正式展開。該區計劃
可容納共逾 3,000 萬平方呎的寫字樓空間,相當於整個香港中環所能提供的面積(圖
33)。
香港的西九文化區勉強可與濱海灣發展作比較,儘管兩者的規模和投資無
法相提並論。西九文化區佔地 40 公頃,只有濱海灣面積的九分之一。此外,西九
文化區的投資額約為 216 億港元,而單計濱海灣金沙(位於該區的綜合娛樂城)的
投資額已高達 38.5 億新加坡元(約 210 億港元)。
從新加坡的經驗清楚可見,充裕的土地儲備有利長遠的土地供應,同時有
助保持香港仍然享有的競爭優勢。我們明白,要政府智勝市場絕非易事,但濱海灣
的例子足以說明,擁有土地儲備以適應市場變化,儘管困難,卻是有可能做到的。
圖 33. 新加坡濱海灣
資料來源:團結香港基金。
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