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82 - CHINESE_FullText
P. 82

這些計劃極為相似。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所涵蓋的如同蝌蚪狀的土地,
              可同時見於 1999 年和 2014 年的研究。同樣地,早年發展研究所倡議的新界東北坪
              輋 / 打鼓嶺,以及新界西南洪水橋新發展區發展範圍,事隔超過 15 年亦再度出現於
              政府提出的發展規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類似情況不僅局限於新界東北和西北地區。目前正進行當中的大嶼山東涌
              及舊啟德機場發展計劃,同樣早於約 20 年前已經提出。然而,在啟德的個案中,
              由於公眾強烈反對,以及《保護海港條例》的修訂於 1999 年通過,禁止任何在維
              多利亞港範圍的填海,因此發展計劃大幅修改,填海工程永久擱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外,新舊發展計劃的相似之處,亦見於預計興建的單位數目及容納的人
              口,兩者在數字上近乎完全吻合,只有啟德發展區是例外(見表 7)。在 1999 年
              的「新界東北與新界西北規劃及發展研究」中,古洞北和粉嶺北預計容納的人口合
              計為 18 萬。而根據一份政府於 2016 年 1 月提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的文件,古
              洞北和粉嶺北預計興建六萬個單位。假設平均每戶三人,新計劃的預算人口合共 18
              萬,與 1999 年所設想的完全一致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情況也見於洪水橋新發展區、啟德發展計劃,以及東涌新市鎮擴展計
              劃。例如,按 1999 年的計劃,洪水橋預計容納 16 萬人,而 2016 年的計劃則預算
              容納 18.03 萬人(同樣假設平均每戶三人)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唯一例外是啟德發展計劃。根據 2001 年的「東南九龍發展修訂計劃的整
              體可行性研究」,區內人口預計為 21 萬。截至 2016 年 1 月的資料,啟德新發展區
              預計興建 41,000 個單位。以每戶三人計,這相當於 12.3 萬人,約為 2001 年所預
              計數字的一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最後,根據1998年「全港發展策略檢討」的「最後摘要報告」,到2011年,
              東涌及大蠔區將建有 95,000 個單位,容納 27.4 萬人口。直至 2015 年年底,該區
              建成的單位數目約為三萬。而按照 2014 年的「東涌新市鎮擴展研究」,該區計劃
              興建 49,400 個單位。顧及輕微修訂,此項新計劃似乎是要補足前述報告在近 20 年
              前提出,惟尚未達成的原初目標,即於該區建造 95,000 個單位。


              表7. 2000年前或2000年代初期及2010年後策略增長區的發展計劃之比較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註:    ( * )  潛在人口的推算是基於每個家庭平均人口數目為三的假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(@)  東涌於2015年終的公營及私營房屋總數約為3萬個。
 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:     規劃署、立法會及土木工程拓展署。




        82
   77   78   79   80   81   82   83   84   85   86   87